企业核名通过后若未及时注册域名,可能被他人抢注导致品牌损失。例如:某科技公司核名通过后延迟3天注册,核心域名被竞争对手抢注,最终被迫高价回购(损失超10万元)或更名。核名通过当日即完成域名注册是防范风险的关键。
风险等级与后果:
- 抢注高发期:核名通过后24小时内为高危时段,抢注者可能通过AI工具批量扫描新注册企业信息;
- 法律风险:若他人注册近似域名开展同类业务,可能被起诉“商标侵权”或“不正当竞争”;
- 经济成本:赎回域名费用通常为注册费的10-50倍,且可能影响品牌统一性。
合规应对方案:
- 同步操作:核名通过后立即通过域名注册商(如阿里云、万网)提交注册申请,优先选择.com/.cn后缀;
- 防御性注册:同时注册拼音、缩写变体域名(如“公司名.com”与“公司拼音.com”),成本约300-800元/年;
- 法律条款约束:在《域名注册协议》中添加“禁止转让给竞争对手”条款,提高抢注方持有成本。
案例警示:
- 案例A:某餐饮企业核名通过后未及时注册,域名被第三方用于虚假官网,导致消费者投诉并罚款5万元;
- 案例B:科技公司因延迟注册,被迫以3倍价格赎回域名,错失市场推广窗口期。
风险提示:
- 部分地区允许“域名与核名不一致”仍可开展业务,但易引发消费者混淆,增加工商抽查风险;
- 若域名被用于非法活动(如钓鱼网站),企业可能被动担责。
建议:企业可提前准备5-10个备用域名,在核名阶段同步锁定,避免因流程延误造成损失。